
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端,地处珠海、中山、江门三市交汇处,是珠中江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引领珠海成为珠三角西岸核心城市。全区面积674.8平方千米,辖井岸、白蕉、斗门、乾务、莲洲5个镇和白藤街道,常住人口约60万,是著名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6.6万人。

斗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南宋皇族后裔赵氏子孙聚居于古色古香的斗门镇,并留下明清古院建筑、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菉猗堂”。区内山、田、河、海相拥的大沙田水乡风光旖旎,御温泉、黄杨山、金台寺、斗门明清古街、接霞庄、黄氏大宗祠等成为深受欢迎的文化民俗和生态旅游好去处,享有“港澳后花园”的美誉,获得“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称号。
[详细]
斗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终年热量丰富,且水热同季,光照充足,冬暖夏凉,无霜期长,作物全年可植,四季常绿。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全境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春季,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天气多变,气温变幅大。进入4月雨日增多,前汛期开始,雷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频发。7月开始为后汛期,受热带系统影响,热带气旋(台风)活跃。同时,7-9月是一年中相对酷热期,多晴朗天气,温度高、日照多、蒸发大。10月下旬后,台风影响已近尾声,后汛期雨季结束 。 进入11月,干燥的冬季风逐渐代替了暖湿的夏季风,天气秋高气爽,冷空气开始活跃,气温逐渐下降,旱季开始。冬季,盛行西北偏北风,冷空气活动次数增加,两股冷空气之间,天气先出现奇暖,继而一股强冷空气来临,又变得寒冷,晴天居多、雨量稀少。
年平均气温为22.3℃,年际间变化比较稳定。年内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呈单峰型,最冷月为1月或2月(个别年份出现在12月),最热月是7月或8月。年极端最低气温每年均在1.5-7.5℃间,极端最低气温1.7℃(1975年12月14日)。每年极端最高气温均在33℃以上,最高气温38.5℃(2005年7月19日)。
从“春分”到“秋分”,昼长夜短,每天日照可照时数在12小时以上;而从“秋分”以后到“春分”之前,夜长日短,每天日照可照时数在12小时以下。斗门区域内年日照时数为1773.6小时左右。
境内降水丰沛,日降雨量≥0.1毫米的雨日每年平均150天左右。年暴雨日天数12.6天。年平均雨量为2272.3毫米,年际变化大。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10月到次年3月各月雨量不足100毫米,4月份开汛,月雨量骤增,4-9月各月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其中5-9月为降雨高峰期。
斗门年平均风速3.1米/秒(2级),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海陆风交替,日间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转由陆地吹向海洋,风速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3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或清晨。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冬、夏季风的转换。10月至次年3月份的冬半年期间,多为偏北风向,且平均风速稍大,夏半年4-9月的平均风速小些,并以偏南风为主。当热带气旋或寒潮光临时,则可出现大风。平均每年有3.0个台风,其中严重影响的1.1个,7-9月是台风影响的主要季节。
简述: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端,地处珠海、中山、江门三市交汇处。1965年7月由中山、新会划出部分镇村建县,1983年7月归属珠海市管辖,2001年4月撤县建区。现全区面积674.8平方千米,辖井岸、白蕉、斗门、乾务、莲洲5个镇和白藤街道,有101个行政村、25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35万多人。是著名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6.6万人。
[详细]
斗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等南宋皇族后裔赵氏子孙聚居于斗门镇,并留下明清古院建筑代表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菉猗堂”。珠海第一个中共基层党组织小濠冲党支部诞生在斗门。区体校被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培养了“亚洲蛙王”曾启亮、雅典奥运会乒乓球银牌得主李静等本土优秀体育人才。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斗门毗邻港澳,位于粤港澳紧密合作的核心圈,与澳门陆路相接,与香港海路相通。靠近高栏港和珠海机场,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贯通全境。现有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三大园区”和惠普智慧产业园、应急装备产业园、滨海医药港、环保产业园等“四大园中园”,形成以中国中车珠海基地、玉柴船动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世界500强企业伟创力集团、方正科技为龙头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以格力电器为龙头的节能环保智能家电产业,以运泰利自动化、光宇电池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海大集团为龙头的特色生态农业等“五大产业集群”。黄杨河“一河两岸”改造提升有序开展,斗门新城、富山新城规划建设全面提速,美丽斗门行动和美化绿化提升三年行动成效明显,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之城加快打造。
斗门地处南海之滨,是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海鲈之乡。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斗门创新工程,以“珠海渔都”水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为支点,现代、品牌、特色、标准化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区内山、田、河、海相拥的大沙田水乡风光旖旎,御温泉、黄杨山、金台寺、斗门明清古街、接霞庄等成为深受欢迎的文化民俗和生态旅游好去处。
近年来,斗门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斗门一切工作。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始终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狠抓实体经济,实施十大产业项目,推动经济总量壮大、质量提升。汉胜科技率先实现珠海市在IEC国际标准零的突破。爱美科技、云谷明珠孵化器积极参与省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评价,旭生科技孵化中心、新青港湾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始终坚持加快品质城市建设步伐。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推进十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之城。始终坚持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民生需求“第一导向”,九项民生支出19.9亿元,增长16.3%。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成功召开,莲江村和南门村人居环境整治获省市肯定。始终坚持牢牢抓住大湾区建设这个“纲”。认真落实全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融入粤港湾大湾区。始终坚持夯实党的基层领导。牢固树立主业意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接下来,斗门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澳珠极点这个重中之重,举全区之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斗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珠海“二次创业”新引擎。
[详细]
【概况】井岸镇位于斗门区中部,是斗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9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6万人,户籍人口10.29万人,下辖15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居委会。2017年,井岸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民生优先发展三大战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7.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99亿元,同比增长16.7%;建筑业产值23.04亿元,同比增长86.26%;批零和住餐营业额27.49亿,同比增长41.56%;实际利用外资262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96007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539910万美元。【经济增长】2017年,井岸镇打造以伟创力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光宇新能源和运
[详细]